学生处新
社区动态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生社区 >> 社区动态 >> 正文
解码百年酱香,激活青春动能——博宁社区学子赴先市镇开展非遗传承社会实践
发布时间:2025-09-05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


近日,绵阳城市学院博宁学生社区组建了一支由王静、李聪敏、李春燕、刘鑫乙、杨证月五名学子组成的先市酱油传承实践团队,前往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开展为期三天的专题实践活动。作为学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该团队通过系统调研、创新传播和沉浸式体验等方式,深入探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的保护与传承路径,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和创新活力。


   

团队合影


团队首站抵达赤水河庄园,实地考察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天然晒露发酵与酿造作坊群。数千口陶缸沿河排列的壮观场景,让学子直观感受到酱油日晒夜露三年发酵的厚重底蕴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庄园发酵厂


在工作人员指导下,学子们系统学习选豆、制曲、温湿度控制等13道核心工序,并参与打酱油、淋酱等实操。队员刘鑫乙参与打酱油、淋酱后感言:“课堂外的细节才是匠心的精髓,打酱油需避免搅动,淋酱时要精准控制流速。”这种沉浸式实践,正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与文化认知的核心思想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队员刘鑫乙体验打酱油


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,团队设计问卷调研年轻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认知,回收有效数据近百份。队员李春燕结合市场营销知识分析,近六成年轻人因不了解工艺而从未购买先市酱油。为此,团队创建短视频账号,以百年陶缸全景、酿造实操瞬间等内容吸引青年关注,配文“三年陈酿·儿时味道”强化情感联结。单篇笔记获近百浏览,后续将持续更新内容,让更多人触达非遗温度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队员参观庄园


队员还发现庄园创新传承模式,庄园在节假日开设酱油酿造非遗课堂,游客可参与选豆、翻缸等活动,体验后带走定制酱油瓶。队员李聪敏在日志中写道,非遗活起来,要让大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,青年传承需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贴近生活。“观察——分析——思考”的过程,是学校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。

在庄园品鉴区,酱油冰淇淋和酱油拌饭彻底颠覆了队员们的认知。酱油的醇厚与冰淇淋的甜凉相互碰撞,四年熟成的酱油搭配米饭的回甘令人难忘。工作人员介绍,游客们称赞四年熟成的酱油是拌饭的绝配,能勾起儿时的味道记忆。队员杨证月表示,曾经以为非遗是高冷的老手艺,如今看到它通过传统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,这种创新不仅没有背离古法,反而让非遗变得更加接地气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合江县人民街体验店


在合江县人民街体验店,团队注意到产品陈列与文化展示的巧妙融合。从三年熟成酱油到豆腐乳等衍生品,配合图文并茂的酿造历史解说,完整呈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。队员李聪敏分析认为,体验店成功将非遗转化为可购买、可传播的生活符号,有效解决了传统工艺知名度不足的问题。通过全链条观察,队员们对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,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案例。

三天的实践,让这支团队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“先市酱油的传承,不是简单地复制古法,而是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基础上,与时代对话。”队长王静总结,从庄园的体验式活动,到产品的创新研发,再到体验店的文化传播,先市酱油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有机融合的传承路径。

队员们计划系统整理实践素材,通过校园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进行多维度传播。他们希望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,向大众展现非遗并非陈旧过时的老物件,而是能够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瑰宝。

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学校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。通过搭建非遗传承这一专业实践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平台,学校成功引导青年学子深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。正如优质酱油需要时间沉淀其独特风味,非遗传承同样需要代代相守、薪火相传。实践团队用行动证明,当代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,更是非遗创新传播的生力军。学校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,谱写了非遗保护与青年成长相互促进的精彩篇章。

一审一校:梁海霞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二审二校:周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三审三校:林海




    绵城新青年

学生处新

青春绵城

联系我们:绵阳城市学院版权所有 ©2018-2023    技术支持: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   中国·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